图片
图片
上学时,我喜欢读两位伦理学老师的书,一位是刘小枫,一位是何怀宏。当时我把两位老师的书全部读了一遍,尤其是何怀宏老师,在网上能找到的文章我都读了。给我印象最深的,是何老师发在北大哲学系网页上的一篇长文,叫《一个学术的回顾》,从那时候起,我就一直关注他,也开始喜欢上了伦理学。不过相对于何老师的论著,我更喜欢读他的随笔集,因为他的文字有一种「宁静的美感与温柔的力量」。这种美感和力量更是一种气质,我在《一个人的阅读史》里,也大言不惭地写到自己跟何老师的这份气质有点像。在柳叶刀丛书《比天空更广阔的》里,在文章《面壁十年不破壁》里,我读到这种气质,在刚读的这本《生活与忆念》里,也有它的影子。其实这本《生活与忆念》读起来更轻松,它更像一位爱读书的前辈,或者说是一位文化导游,带领读者走进他的阅读世界,浏览他与书的过往,让人感觉很舒服。
我在读这本小书时,竟有一种感动,可能是这么多年来为生活奔波,每天忙忙碌碌,虽然也经常读书,但是已经没有像何老师这样的心境了。因为我读的书,基本上都带有功利目的,即使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,也是为写作之用。所以在读到这本书时,竟有一种羡慕感。尤其读到《读书、写作与游历》这篇文章里的这句话:「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幸运,有过几年单纯闭门读书的好时光。」这样的幸运,指的是一个文化学者出道之初的前几年,不用考虑写作,只专心读书。当年傅斯年也规定进中研院史语所的年轻人,头三年可以不发论文,安心读书。哎,闭门读书几年,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了。不过我虽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书,但是有一个还算好的习惯,就是边读边写,边写边读,不管读什么书都会留下一些笔记。
我很喜欢这种写的感觉,证明我读书时参与了其中,而不是用眼睛扫一遍就完事了,而写了还想发出来的文字,对少部分人有用,心里还是很欣慰的。正如何怀宏老师说的,写作也是一中验证,验证自己不仅喜欢读书,还能有自己的心得,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所得写出来贡献于人,也是一件好事。书读完了,即使不沉浸在这种情绪中,快速读完这本书也是有收获的。且不说那些高质量的书评、序跋和题记,单单读最后30页的书单,也让你收获满满了。你可以从他介绍的托马斯·索维尔、雅克·巴尔赞、弗朗西斯·福山、史蒂芬·平克等大师的著作中找到一条探索伟大思想的路径。我前两天把这本书推荐给了一位同样喜欢文化散文的朋友。她说在一边读一遍把其中提到的书一一列出来,当一份阅读书单。假如你没时间从头到尾一直不差读完的话,把里面提到的书列出来,也是一大收获吧。当然,有些书不一定适合你,至少你知道了这些好书的存在。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